[推薦玩家:領隊-李思嫻]
在北島你不可錯過的景點~「Te Puia蒂普雅」,毛利語的意思為「噴泉」,這裡匯聚了毛利文化精髓和地熱&噴泉。
園區內有超過500多個地熱和60多個地熱與噴泉,主要形成的時間約在4萬年前,每個池或泉都有自己的名字,
毛利人在這邊活了700年,這個景點可以讓我們更深刻了解毛利人的文化。
裡面我們會參觀到毛利人以前住的房子、毛利人精神象徵的大會堂、
毛利手工藝術學校、雕刻學校,奇異鳥園、泥漿池、間歇泉等等…
【▼ Te Puia入口處】
【▼ 門口處12根鋼製藝術圖騰木柱】
這些個刻有圖騰的木柱,由一個設計家「威勒森」所設計,分別代表了毛利的「創世紀眾神」,
毛利人屬於多神教,這樣的宗教信仰觀念,就是所謂的「萬物有靈論」,
認為萬物皆有神明,崇拜領袖,有著祭司和巫師。
12根柱子中最尊貴的神就是開創宇宙的天父和地母,而在每個圖騰柱子的最頂部,均刻有表示宇宙的圖騰,
因為毛利人認為這代表著兩座星球,他們死後可以回到他們來自於玻里尼西亞群島上的故鄉「哈哇奇」,
剛好這12根柱子就會建構成一條叫做「神聖之路」的通道,引導著毛利人的靈魂回去故鄉的星座圖。
【▼ 綠石】
毛利人超愛的東西「綠石」,在早期的毛利文化中是沒有鐵器的,
因此這種堅硬耐用的綠色石頭,就變成毛利文化中重要的工具之一,
毛利人把這種綠色石頭稱為「浦歐納穆」,也就是我們熟知的「玉」,
但這是屬於質地比較軟的「軟玉」,且品質也是充斥雜質的「淚水石」,不是那種上好無瑕疵的玉石。
他們將「綠石」做成武器來對抗敵人,也將「綠石」做成項鍊用來驅邪,
他們認為每塊「綠石」都有其自己的「靈氣」在上面,再加上毛利傳說中「綠石」曾經引導著祖先進入紐西蘭,
故尋找「綠石」對毛利人而言,除了實質的生存需求外,還包含精神上的象徵!!
【▼ 編織學校】
編織學校是主要是編織甚麼呢?
用亞麻,只可惜這裡不賣這種東西,這種亞麻早期還有出口去歐洲,做甚麼呢?
做成麻繩,因為比草繩好用多了,之後再用這種天然的泥漿做成各式各樣的顏色。
像他們女性的傳統草裙,在編織學校也很常看到,這是一種用了紐西蘭特有的草(flax)所編成,
做法是首先將草泡在泥土中,目的是為了將它染色,再拿出來曬乾,
用麻繩將它們串起來,就變成現在這 種特殊的服裝。
【▼ 雕刻工藝學校】
教毛利人傳統手工藝的地方,老師傅們把自己的手藝傳授給毛利學徒,只傳男不傳女,
因為他們雕刻常會雕刻一些偉大的神靈,所以女性是不能雕刻的,而且必須要有毛利血統才能從事這份工作。
【▼ 毛利會堂】
marae馬ㄌㄨㄞˋ”(毛利會堂),全國大概還有1000多個像這種大大小小的marae,
marae就是指他們的智慧所,同時也是毛利人的文化及生活重心,類似我們華人的祖宗祠堂或廟宇。
毛利人死後他們的喪禮一定會在marae舉行,是他們靈魂最後要離開的地方,
除了喪禮,前面這一大片廣場,為毛利人的「談話廣場」,
為的就是方便全族上上下下還能在這裡進行禮儀、儀式、慶祝活動、婚禮,
而毛利人的長輩,也會在這裡傳授毛利文化、歷史、文化、舞蹈、歌曲等等的習俗給年輕人。
全國大概還有1000多個像這種大大小小的”馬ㄌㄨㄞˋ”。
右手邊:這是一個儲藏室,儲藏比較珍貴東西的地方。
左手邊:一個小型聚會所,平常社交活動用的地方。
【▼ 奇異鳥館】
(由於裡面不能拍照,只能放上攝影機的同步畫面)
奇異鳥是紐西蘭的國鳥,一種快瀕臨絕種的鳥類,而政府正努力地復育這些保育類的國鳥。
紐西蘭目前共有五種不同的奇異鳥,由於不會飛翔,且缺乏防禦自保能力,
奇異鳥的數量快速減少,專家認為數十年後就可能完全絕跡。
因為奇異鳥是夜行性的鳥類,很害怕光和聲音,進去參觀的時候絕對要輕聲細語,不要嚇到牠們,
重點!!!裡面是不可以拍照和攝影的!!!
「奇異鳥」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蛋,「奇異鳥蛋」非常大,佔了母體面積的1/3以上,重量約佔母體的20%以上,
是同型鳥類中蛋最大的鳥,每次可生1~2顆蛋,一年可生6~8顆蛋,
由於蛋體較大,母鳥生完後就會精疲力盡,公鳥會義不容辭耗費75~80天的時間抱蛋,
故所謂的「奇異鳥丈夫」就是指能照顧家的新好男人。
【▼ 奇異鳥本人長這樣】
【▼ 毛利戰船】
至少可搭載20位毛利人,很難想像這麼狹窄的位子他們怎麼塞進去的…
【▼ 毛利人的家】
這是毛利人早期的房子,用蕨類葉片加上蕨類的樹幹所搭成,
一般村民的屋子矮小,半入土中,以利保暖,至於貯藏室及食品室則是以高腳支撐,遠離地面。
【▼ 紐西蘭銀蕨】
早期毛利人外出作戰,常常早出晚歸,路上滿山遍野都是樹林,很難找到回家的路,
因為銀蕨的背面,透過月光的照射下會發光,所以他們拿著葉子沿路做記號,這樣就能引導他們回到自己的家園,
這個銀蕨正是紐西蘭的國家標誌,而這個葉子也出現在紐西蘭航空的機體上喔。
【▼ 泥漿池】
這個「熱泥漿池」又叫做”娜MO卡阿KOKO”,毛利語的意思是「可可的玩具」,
這裡的可可不是巧克力,可可是毛利村寨一個酋長,為了紀念他而命名。
這樣的巨大的沸騰泥漿池,在園區內共有大大小小500多個「熱泥漿池」,
那是地下熱蒸氣由潮濕的泥漿地中噴出來所形成的「熱泥漿池」,
歐洲白人來到這將這個泥漿池取名為「青蛙池」,因為冒泡的樣子很像正在跳躍的青蛙,
這些泥漿永遠都是像這樣熱氣騰騰的,溫度一般都在攝氏80-90度左右。
由於這些熱泥漿會穿透岩層,帶出很多的礦物質,當地人便開始收集這種冷卻後的泥漿,
殺菌處理後裝入罐中出售,就是所謂的「火山泥面霜」,據說具有漂白和保護皮膚的功效。
【▼ 間歇泉】
據說這些間歇泉的下方都有著錯縱複雜的管道系統,內含一個或多個泉室,
當泉室裡的壓力和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,水便開始沸騰,之後泉水便會從泉口噴出,
而園區裡像這樣地噴泉有60幾個,這個間歇泉又叫做「普胡圖間歇泉」,
「普胡圖」在毛利語的意思是「飛濺」,最強時可噴30米高,平均每小時噴發1~2次,平均每天可噴發20次左右。